原标题: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的信心从哪里来
开栏的话
为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接力奋斗,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即日起,本刊开辟“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和“图说奔小康”两个专栏,前者重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讲好决战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提炼决胜全面小康的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后者主要以稀见图片生动呈现中国人民“奔小康”的历史瞬间,敬请关注。
本文语粹
●在复杂的局势下,2020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还能顺利完成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能顺利实现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否要推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人们的疑虑。
●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2020年注定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这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的时间节点,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坐标节点。当前我们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这一复杂的局势下,2020年的脱贫攻坚任务还能顺利完成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能顺利实现吗?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否要推迟实现?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斩钉截铁地回答了人们的疑虑: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一篇贯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文献,是一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精髓的强大动员令,给了全党全国人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强大的信心与能量。
信心来自于党中央的郑重承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掷地有声的号召。“各省区市都层层签了军令状,承诺了就要兑现。”这是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历史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夙夜在公地思虑这一问题,年年定任务、做部署。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7个专题会议。2015年在延安召开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在贵阳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6年在银川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17年在太原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18年在成都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在重庆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同时也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这些专题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都作了系统的指示,阐明了脱贫攻坚的理念与措施,从而使脱贫攻坚沿着正确的方向、最优的路径前行。
信心来自于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
从数量上看,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未摘帽县只有52个了,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这些成就。概括说来,体现在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都有机会和制度保障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脸上洋溢着真诚淳朴的笑容;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日益增强。这些成就的取得一方面是我们总结贫困治理经验,深刻把握规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治理贫困治理能力提升的结果,我们从制度上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目前在岗91.8万。
这些工作队发挥首创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脱贫工作不断走上新台阶。全国广大扶贫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作出了重要贡献,甚至牺牲宝贵生命,截至2019年6月底,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中国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2018年11月在目标守卫者年度报告上,比尔·盖茨做演讲时肯定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取得的扶贫成就,称其是“世界史上最惊人进步之一”,并且认为中国可以作为其他国家脱贫的范例。
信心来自于我们对困难挑战的充分估计、准确把握和精准施策
我们党历来强调做工作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问题要准确抓住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实质是什么。可以说,只要抓准了问题,就成功了一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有四个方面:剩余的贫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是难中之难;疫情带来新的挑战,使一些工作雪上加霜,既影响到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又影响到农畜牧产品卖不出去;脱贫过程中还存在着返贫、回贫的风险,也就是说,这边脱,那边有可能返,据各地初步摸底,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脱贫后劲不足,一方面是一些干部感觉快大功告成了,从而造成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认为,剩下的任务就是总结经验了,汇报成就了,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
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横下一条心,啃下最后的硬骨头,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一战到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做好对因疫致贫返贫人口的帮扶,密切跟踪受疫情影响的贫困人口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树立新的思路就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办法既有针对性,又有长远性。
信心来自于我们强大的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总的看,我们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这是问题的根本。我国的贫困人口从2012年到2019年7年中平均每年减少近1400万人,这个奇迹是制度性奇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脱贫制度体系建设呈现出来的显著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脱贫制度体系建设上下了很大气力,体系不断完善,作用不断提升。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体制机制的要求: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脱贫攻坚支撑体系、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为了使这一《决定》的精神得以完全贯彻,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办法》适用于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责任的落实,要求脱贫攻坚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从加大深度贫困地区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全力推进就业扶贫、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健全贫困退出机制、进一步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等多方面进行了制度设计。这一制度体系不仅是完整科学的,而且具有很好的操作性,因而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上的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再动员、再部署的号令:动员所有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研究员)